人类文明的曙光—苏美尔人类文明的曙光—苏美尔
1835年,法国学者罗林森在伊朗哈马丹郊外的贝希斯顿村附近,偶然发现一块刻有三种文字的石块,除了新埃兰文和古波斯文,还有一种奇怪的文字,每个笔画都是由粗到细,如木楔子一般,因此被称为“楔形文字”。1843年,罗林森先译解其中的古波斯文,再与楔形文字对照,终于成功解读楔形文字,解开此文字之谜。
早在七千多年前,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就已经有人类居住,古希腊人将两河流域(现今伊拉克一带)称为“美索不达米亚”,意即“在两河之间”。
苏美尔人是目前已知两河流域最早期的居民,在公元前3500年前,他们就已经在此地建立国家,楔形文字就是在此时期创造出来的。
这种文字最初为象形文字,若要表示多种意思,就得组合两个符号。例如,合并“天”和“水”,即代表“下雨”;“眼睛”和“水”则表示“哭”。但这种组合方式无法表示所有意义,为了简化文字,后来发展为用一个符号可代表多种意义,如“足”既代表“脚”,又表示“行走”及“站立”等意思,即表意符号。随着语言的发展,后来符号也可用来表示声音,称为“表音符号”。为了表达某个字是什么意思、应该发什么音,苏美尔人又发明了部首文字。
苏美尔人当时还不懂得造纸,因此一般都写在泥板上,先用细绳子在泥板上打成格子,再用芦苇或木棒削成三角尖在上面刻字,因此落笔处比较粗,提笔处则较细。最后,将泥板晾干或用火烤干,这就是“泥板文书”。一开始,泥板呈圆形或角锥形,不方便书写和存放,后来改为方形,大部分保存至今的苏美尔文字都刻在方形泥板上。
▲苏美尔人创造楔形文字。
苏美尔人的天文学和数学都很发达。按照月亮盈亏,将一年分为12个月,共354天,同时设闰月来调整阴历与阳历间的差异。苏美尔人也懂得十进位制和六十进位制,其中六十进位制在古代的两河流域被广泛应用,我们现在也以六十进位制来将时间划分为时、分、秒。另外,将圆周分为360度,也是继承苏美尔人的发明。苏美尔的面积和重量单位也多采用六十进位制,被日后的古希腊和古罗马继承,在欧洲有些地方甚至沿用至18世纪。
苏美尔人也擅长制作陶器,主要是彩陶,成品鲜艳夺目。凡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酒杯、油缸及炉子等,全都是彩陶,甚至连棺材也使用陶。
早在5000多年前,两河流域的居民就已发展出了如此先进的文明。欧洲古代文明的最高成就是古希腊文明,但在古希腊人进入文明阶段之前,两河流域的文明已长达两千多年。日后希腊人的许多成就,就是在两河流域文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。
苏美尔文明延续两千多年,先后在两河流域建立多个奴隶制的城邦国家,它们都是以某个城市为中心,连同周围的土地,人口仅数万人。为了掠夺奴隶和财物,经常发生战争。直到公元前18世纪初,一支来自叙利亚草原的游牧民族占领巴比伦城,建立起著名的巴比伦王国,苏美尔文明才逐渐衰落。
▲苏美尔人于泥板刻上文字及图像作为记录。